上海100幢老洋房久远的故事(4)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繁华的旧上海
造就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洋房
记忆
时间
爱情
亲情
友情
感知
人生
人生
艺术
时代
生活
这些旧洋房有着神秘的出身,
直到今天还留有上海三十年代的味道,
在这样的洋房里开餐馆,
调子是摩登、优雅的,
食客在用心享用美食的过程中,
似乎也吞出着历史的沉沉香气。
品
读
上海的老洋房是上海最经典的住宅,每一幢都承载着一个当年上海滩的传奇故事。
从今天起苏杭爷为大家讲述100幢属于哪个年代的上海老洋房名人旧居的故事,并配有沪语视频。由于视频的限制,每次只能上传十段,因此每次展示十幢老房子。视频以抖音里的“上海宝爷”为主,一并感谢。
▼
武康路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去武康路散步后说:"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武康路。武康路一条海派文化展示街。这里有典雅的英国乡村式别墅,有法国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有细节雕饰的西班牙式洋房,有沪上至今少见的地中海式建筑,这些历史建筑群充分展示了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
壹
周璇旧居
- 武康路391弄1号 -
这一座不起眼的三层楼房,却是老上海电影明星周璇旧居。这里见证着这个“金嗓子”艺人从息影,到复出,又大红的历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3年,周璇深恐长期不拍戏,看着自己的艺术青春就将枯萎,所以,她从借住国华电影制片公司老板、干爹干妈柳中浩夫妇的长乐路留园12号的家中搬了出来,来到淮海中路1754弄最后一排最西头的武康路390弄1号,即如今的这座小楼。
20世纪40年代上半期,这里住着一个红得发紫的大明星周璇。她11岁时加入上海明月歌舞团便崭露头角,1934年在上海各电台联合举办的歌星比赛中名列前茅,成为十大歌星之一,由此获得“金嗓子”美名。1937年,周璇主演《马路天使》,并配唱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成为其传世之作。在20世纪30年代的百代录音室里,周璇就已经完成了新唱法的探索,就这个意义而言,她堪称中国气声唱法的鼻祖。
1943年夏天,周璇加入张善琨组合的 “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拍了 《渔家女》、《鸾凤和鸣》、《红楼梦》、《凤凰于飞》,场场爆满,声誉再起。抗战胜利后,周璇离开上海去香港拍戏,于解放初回到上海,再没回到这个小楼。
贰
陈果夫旧居
- 武康路107弄2号和67号 -
两幢建筑分别是武康路107弄2号陈果夫旧居和武康路67号陈立夫旧居。这对任国民政府要职的兄弟居住的都是英国乡村风格的别墅, 这种建筑风格在当时极为流行。
陈果夫与陈立夫兄弟之所以后来能够发迹,成为与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齐名的“四大家族”成员,那首先还得力于他们的家世,尤其是他们的二叔陈其美。两兄弟掌管国民党党务机构,至此有了“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陈果夫及其弟陈立夫与蒋介石关系密切,在大陆时期为蒋所倚重,负责国民党内组织及党务,有“二陈”、“CC系”之称。
陈果夫
陈立夫旧居与其兄陈果夫旧居一样也是一幢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这幢楼是建于1946年,假三层砖木结构,底层转角部分呈六角形,向前突出,有劵形门洞作进出用。二层是阳台,有水泥栏杆,上下口都有花饰,水泥粉饰外墙。
陈立夫住67号
永嘉路
漫步在这条充满绿意与情调的法式街道上,高大的梧桐树遮荫蔽日,可以欣赏到道路两旁散落着西班牙、比利时、德国、法国、英国等风格的花园洋房,以及石库门里弄、现代风格老公寓、成排的新式弄堂洋房,是一幅欧陆风情与海派味道交相辉映的独特风景线。宋子文、孔祥熙、田汉、徐悲鸿……,许多名人都曾在这条马路上居住过。
叁
阮雯衷故居
- 永嘉路617号 -
低调的洋房也大有来头。作为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街,永嘉路上散落着各式花园洋房、石库门里弄、新式弄堂洋房等,欧陆风情浓厚,又充满海派风情。不少人熟知永嘉路上孔祥熙、宋子文故居、中科院原子研究所等建筑,却不知道永嘉路617号这里,还有个低调的洋房也大有来头——它是民国“禽蛋大王、粮食大王”,也是清末奉政大夫(从二品官员)阮雯衷私宅。
阮雯衷,镇海庄市阮家村人,是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阮雯衷生而颖异,幼怀大志,因体弱早年弃学,十余岁时,在本乡渡驾桥穗和米号学业,平时省吃俭用,几年下来积蓄了一些资金。1883年,他对刚从外地归来的父亲说,青年人老在乡里是没有出息的,要到外地去创业。他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积极支持,父亲还把多年的积蓄都供给他,希望他为国、为家做出一番事业来。
肆
孔祥熙私宅
- 永嘉路383号 -
这座建筑建造于1926年,建筑风格特征为英国乡村式。是假三层砖木结构,面积约一千平方米,方向朝南。建筑外观为陡峭的坡屋顶,南北两立面各有一半露明木构架,水泥拉毛外墙面,在墙角处和烟囱处采用清水红砖砌筑。这种风格并非英国独有,很多欧陆国家的中世纪民居中都有陡坡屋顶和半露木构架的做法。
孔祥熙是国民党反动政权中“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的老三。老大是蒋介石,老二是宋子文,老四是陈果夫、陈立夫。孔祥熙的妻子是宋蔼龄,孔氏夫妇一生暴敛财富不择手段,其私人财产列于“四大家族”之首,是当初中国最富有的家庭。1907年孔祥熙从美国求学回国后,逐渐涉及政治。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是政治在南京,经济在上海,幕前在南京,幕后在上海,办公在南京,娱乐在上海。孔祥熙同其他高官一样,每周来往于京沪线(现为宁沪线)。每周末夜班火车9点钟到上海,星期日晚班车去南京。
应该说在1927年前孔祥熙好学、谦和,参加革命活动做过一些好事。到了蒋介石“四一二”叛变后,在以后投靠蒋介石的20年间,孔祥熙前后担任过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副院长、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他和他的家族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的财富不断膨胀,仅在上海就不止四处豪宅,分别位于现虹口区多伦路250号,是一幢在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的属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现永嘉路389号,是一幢英国乡村式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现东平路9号,是一幢德国式建筑。现虹桥路1472号,是一幢西班牙式建筑。
伍
宋子文私宅
- 永嘉路501号 -
老宅建于1928年,屋顶南北坡面中部均有三个连续的老虎窗,屋檐下则有连续的支托支撑。平瓦屋顶,上陡下缓。走到岳阳路永嘉路口,就可以看见那个从永嘉路501号矮墙和浓郁的树木中间露出来的红色锥形尖顶。上部采用红色锥形尖锥铁皮屋顶,呈喇叭口。半地下室外墙为仿石饰面,但石面以上用细沙卵石墙面,窗口及墙隅镶清水红砖,竖窗间有红砖砌成的四边形装饰。
众所周知,民国时宋家最出名的就是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和宋美龄了,其次才是她们的兄弟宋子文,巧合的是宋子文婚后没有儿子,但也生下了三个女儿,堪称新一代的“宋氏三姐妹”,她们分别是长女宋琼颐、次女宋曼颐和三女宋瑞颐。宋子文晚年在美国就是打打牌,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1971年4月25日在旧金山的一次宴会上因进食导致窒息,猝然去世,享年77岁,之后他被葬于纽约,妻子张乐怡,与女儿女婿、外孙等都出席了他的葬礼,但大姐宋霭龄、二姐宋庆龄和妹妹宋美龄三人却因各种原因一个都没有到场。
宋子文和张乐怡结婚照
整幢建筑窗型复杂多样,有圆券窗、尖券窗,窗框多有红砖隅石装饰。底层入口为半圆拱券,门框饰有红砖。整幢建筑窗型复杂多样、有圆券窗。尖券窗、方窗,窗框多有红砖隅石装饰。建筑外墙面为灰色卵石,底部被处理成粗石基座。
陆
荣智勋洋房
- 永嘉路389号 -
老洋房是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原为比利时商人鲁义士洋行住宅,后来是荣智勋住宅。建于1932年,1936年竣工。中国营业公司承建,二幢建筑风格相近,假三层,双坡顶,有双坡形老虎窗,二层之上有红色半露木构架。一幢建筑底层立面红色清水砖砌筑,南立面中部有大半露台,水泥砌筑;另一幢建筑南立面突出山墙浅黄色墙面,窗洞周围有红砖砌筑角石,窗间水泥墙带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几何形图案。
荣智勋是谁?作为上海最大的红色资本家荣家成员之一的荣智勋,竟然查不到任何信息!荣智勋生平资料和照片的全部隐去,一定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只是我们不得而知。荣智勋好像是荣氏家族中,唯一被刻意隐去者。
荣氏家族
住宅造型简洁,有现代派的装饰趣味。阿拉伯风格的木门,镶嵌着独特的花纹,窗框以红砖为边框,地面用碎石铺就,仍可见几盆花在院内,现在这里是解放军某部华东办事处。
柒
慎成里
- 永嘉路291弄1-90号 -
慎成里一片清水红砖,单开间三层石库门住宅。建于1931年,旧式里弄,砖木结构,二、三层楼高,房屋120幢,建筑面积15900平方米。上海法租界西爱咸斯路上最大的一条石库门里弄。慎成里内有1-90号。
当年知名的一对非常年轻的作家夫妇,萧军和萧红,他们带着《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两部小说稿,从东北辗转来到上海。1935年5月春天,鲁迅、许广平带着他们的小海婴,不期而至来到了萧军和萧红在这条老弄堂里的“小窝”。后来传记作家丁言昭把萧军和萧红他们俩住在上海“慎成里”的往事,写到了这本《回梦上海老弄堂》“我们的弄堂”一文中。
慎成里彩铅画
“梦里依稀忆故巢,‘拉都路’上几春霄。双双人影偕来去,蔼蔼停云瞰暮朝。缘结缘分终一幻,说盟说誓了成嘲。闲将白发窥明镜,又是东风曳柳条。”萧军最后作了这样一首诗,算是对他和他的爱人萧红对于生命中的那一段老弄堂时光的一次最后致意。
萧军和萧红
思南路
上海这座城市里,有太多太多美丽的街道,而思南路是我个人颇为喜欢的一条马路。为什么喜欢呢?城市的街道大多都是以省市地区取名,那思南路是不是呢?其实不是。思南路原名马斯南路,是为了纪念一位音乐家而命名的。这条始建于1912年的街道,现在已经108岁了。思南路不光年纪不小,来头也不小。整条马路上有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花园式洋房。有英式的,有法式的,有西班牙式的,可见这里曾住着很多不一般的人。最为大众所知的就是思南公馆,现在已经改造成酒店在营业,有兴趣的你不妨住上一晚,感受一下。
捌
老洋房群
- 思南路上的奢旧摩登 -
有人说,思南路是淮海路的“后宫”,它藏匿在繁华的街道背后,如独处于世的幽莲,安静、恬淡,以缓慢的步调叙述着老上海的历史与悠悠岁月里的点滴故事。思南路得名于20世纪初法国作曲家儒勒.马斯南,是有名的法派马路,一条干净浪漫的单行道,两排蔽天的法式梧桐树,连接着淮海路与徐家汇。
路两边的花园洋房风格迥异,英式的、法式的、西班牙式的,体现着它在解放前的身份。据说思南路有花园式洋房二十几幢,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样式——是城市历史的活话本,在这里走上一走,仿佛回到了那个匆忙凌乱却依旧不失繁华的年代。
如今的思南路,不只保留着各种故居,还有已改造成酒店的思南公馆,沿街也开是一些特色小店,在café 店里喝一杯咖啡,或者去“阿娘面馆”,花二十元吃上一碗地道的黄鱼阿娘面,然后逛逛古董店、思南书局,在怀旧中细细品位上海这座城市所特有的的历史和浪漫。
玖
梅兰芳故居
- 思南路87号 -
梅兰芳故居是一幢法兰西风格的花园洋房,始建于1921年。自1933年从下榻一年的沧州饭店搬至此地,梅兰芳一家在此寓居了二十多年。梅兰芳“蓄须明志”是在这里,梅派表演体系的形成是在这里,一大批优秀的梅派弟子的成长也是在这里。
楼房前有一个大花园,中间是一片绿色草坪,四周栽种了不少草木花卉,底层是汽车间和佣人居室,饰尖券门廊,二楼就是“梅华诗屋”。诗屋临窗的地方有一张大书桌,梅兰芳常在案前画画习字,他本人甚喜收藏,收得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隶书“梅花诗屋”斋额真迹后,便悬于二楼书房的墙壁上,书斋就此得名。
梅兰芳在上海思南路家中
梅先生的一生,为我们塑造了无数珍贵的艺术形象。他的表演,令几个小时前还“对上海的颓废空气感到不满的”郁达夫也陶醉其中继而爱上了京剧;令纽约的《世界报》赞誉“梅兰芳是所见过的最杰出的演员之一”;令《时代》美国《时代》杂志评价称:“梅兰芳的哑剧表演和服装展示的演出真是精美优雅,可爱绝伦,美妙得就像中国古老的花瓶或是刺绣的帷幔。这是一次接触,与一种在数世纪中不可思议地圆熟起来的文化的接触。”。
京剧《麻姑祝寿》,梅兰芳饰麻姑
拾
周公馆
- 思南路73号 -
“周公馆”,绿树掩映,环境幽雅,一幢红瓦双坡屋面的西式洋房,带着岁月熏染的沧桑。曾几何时,这里谈笑皆鸿儒,满座尽高朋,他们都是何方“神圣”,又是为何而来?让我们先从“周公馆”的来历说起。
“周公馆”实际上是“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为了适应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的具体情况,才对外公开称作“周公馆”。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正在同国民党谈判的中共代表团也要随之到南京。当时,首都南京固然是政治中心,但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云集了很多政界要人和民主人士。因此,中共中央决定,在南京设立办事处的同时,也要在上海设立办事处,一来为党在国统区的活动提供合法阵地的,二来也使中共代表团的活动有回旋余地。
1946年周恩来在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留影
周公馆确切的建筑时间已不知,一般认为,建于1912至1936年之间,砖木结构,为法式(也有说是西班牙式)花园住宅,原为法国在华商人所有。。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旧 时光
活生 慢
壹玖叁伍
排版 / 喜喜
图片 / 网络
文 / 苏杭编写